今天是 今日天气:
您当前的位置 :党史网 > 党史研究 > 地方史 正文

5-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

2013-08-01 18:09:53

  发展宣传文化教育事业

  发展宣传文化教育事业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内容,是动员群众、团结群众、鼓舞士气、打击敌人的一条必要的和重要的战线。

  在胶东,抗日战争爆发后,烟台市各县的知识分子、文化人、青年学生,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,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,冲破反动政府的阻拦,毅然投入到火热的抗日斗争中。1937年7月,福山县以“民先”队员为骨干,成立了福山县抗日救亡歌咏团等一批业余文艺团体,采取唱歌、演戏、办壁报、撒传单、写标语等形式,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。夏季,烟台中小学教师组织成立烟台河山话剧社,经常在丹桂大戏院演出抗日新剧。他们还组织抗敌演剧队,到牟平、威海、荣成、海阳、福山、蓬莱、黄县等县巡回演出。年底,河山话剧社与烟台青年话剧社联合演出了《保卫卢沟桥》,鼓舞人民抗敌斗志,深受群众赞扬。后来烟台又成立了燕台话剧团,演出《抗暴》、《雨过天晴》等进步剧目。9月,蓬莱县以“民先”队员为骨干,成立蓬莱县战地服务团,公开进行抗日救亡活动。秋季,烟台“民先”大队以烟台中学、志孚中学、崇德女中的“民先”队员为骨干,联络进步青年,成立抗日救亡歌咏队,队员达250余人之多。歌咏队员走上街头,奔赴附近县城和农村,向民众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。11月,黄县抗日救亡团成立后,联络爱国青年,组织崇实学院进步学生,排演《放下你的鞭子》、《血洒卢沟桥》等抗日戏剧,他们在街头、农村演出,发动群众抗日救国,参加抗日武装。1938年初,中共莱阳县委和“民先”莱阳县队部成立后,广泛开展抗日宣传,组织“民先”宣传队,深入全县各集市、小学、村镇和各区国民党办的乡农学校,通过演讲、演剧、唱歌等的形式,鼓舞各阶层群众的抗战热情。后来,随着各县抗日武装起义的成功、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,抗日宣传工作就纳入了县委宣传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去了。

  在抗战初期,烟台市有不少县还创办了报纸、刊物,以文字的形式更加广泛持久的进行抗日宣传。1937年10月,中共掖县县委恢复了党刊《民声》的出版,发表上级党组织的文章,号召共产党员带头脱下长衫参加抗日武装组织。1938年2月,莱阳县委创办了《民先周刊》,刊载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,介绍开展抗日游击战的战略战术等。4月,黄县“第三军第三大队”创办了《抗战日报》,该报为八开两版油印小报,不久就停刊。1939年4月,中共烟台地下党组织在进步青年中建立了抗日救国会。为了宣传全国抗日形势,烟台抗日救国会创办了油印小报《十日吼》,每10天出版一期,除自己编写抗日文章外,还转载胶东《大众报》的抗战消息,后改为《抗战半月刊》,每半月出版一期。烟台市其他各地也创办了一些小型的油印报刊、宣传品,为宣传抗日发挥了很大作用。

  1938年8月,中共胶东特委在黄县院下村创办了胶东特委机关报——《大众报》,贺致平任报社社长、李研吾任总编辑。《大众报》的诞生标志着胶东党组织的宣传机构日趋健全。秋天,由掖县“第三支队”主办的胶东第一个综合性半月刊《海涛》问世。不久,“第三军”政治部主办的《突击》半月刊也出版发行。为了加强对党员的理论教育,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,1939年10月,胶东区党委创办了《党内教育》刊物,1940年10月改为《斗争》。该刊物发行量很大,对党员、干部的影响也很大。1941年1月,中共北海地委机关报——《北海时报》创刊。该报为八开两版油印报纸,每周两期,每期四五百份,分送到根据地县、区、村、机关、学校。1941年7月,改为石印,四开四版,每期印数增至1000余份,1942年8月停刊。

  根据地各海区、县的文化工作,在胶东文协的领导下逐步开展起来。1938年9月,为了加强对文化团体的领导,中共胶东特委成立了胶东文化界救国协会(简称胶东文协),由特委宣传部长林一山兼任会长。1939年秋,胶东文协成立了文学、哲学、外国语文、历史、政治经济学等5个学术研究会,并出版了《文化防线》综合半月刊。之后,东海、北海、西海、南海4个海区和20多个县,也相继成立了文协组织。

  在抗日宣传中,戏曲、京剧、话剧、歌曲和形式多样的广场活报剧发挥了很好的教育作用。抗战时期,黄县组建了民众剧团,掖县成立了掖县剧团。1941年3月,招远县成立了大众剧团。这些剧团,除根据当地真人真事自编自演剧目外,还在群众中演出了《放下你的鞭子》、《生死路》、《打游击》、《归队》、《血洒卢沟桥》、《梅娘曲》等剧目。地方文艺工作者还深入城镇、农村,教唱抗战歌曲《义勇军进行曲》、《黄河大合唱》、《延安颂》等,激励人民反抗侵略者,保卫家乡,保卫根据地。招远县还成立了48人的盲人抗日救国会,其中会演唱大鼓词的8名盲人会员,靠一根棍子,走村串乡,演唱《西良埋伏》、《七坎伏击战》、《黄城阳战斗》等十几个段子。他们所到之处深受群众欢迎,起到了特殊的教育作用。8年抗战中,烟台市各县都有业余剧团、俱乐部。在农村,几乎村村都有小剧团和土戏台子。当时的西海区,不仅村村有剧团,而且还有12个中心剧团,在6个县立中学中还有114个学生剧团。由此可见,群众文艺之繁荣。

  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对教育工作也是非常重视的,各县政府设立教育科,专门负责全县的教育工作,各区政府设教育助理。为普及国防教育,在已解放地区和根据地内村村都设有小学,区里设立中心小学,县以上设立中学和师范学校。1938年4月,蓬莱县率先成立抗日中学。8月,北海专署成立胶东公学,曹漫之兼任校长。该校内设社会、师范、普通3科,第一期招收250人、第二期招收120人。1940年2月,招掖联中成立。1943年,招栖莱联中成立,该联中不仅学习文化、政治课,还实行军事编制,强调行动军事化,学习军事知识,有些学生根据战争的需要,还可随时参军参政。1944年,文(登)牟(平)联中成立,设有14个班。

  办好教育,师资是个关键问题。为了解决中小学师资不足的问题,烟台市各县或邻县都联合兴办师范学校。1941年2月,招远师范成立。秋季,招黄师范成立。1944年8月,招莱联立师范成立。蓬莱和福山则成立了蓬福师范,该校到1945年8月先后培养了200余名教师。莱东县为了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,还专门举办教师培训班。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较好的解决了师资不足的困难,推动了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。据1940年9月15日的《大众报》报道,蓬莱、黄县、招远、栖霞、掖县等县的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。据不完全统计,这5县有:初级小学184处,高级小学98处,学生86764名;民众夜校1085处,受教育人数42959名;妇女识字班1329处,受教育人数42637名。到1945年8月统计,全胶东有初级小学10397处、高级小学1139处,初级高级小学在校学生达86万余人。

  抗日民主政府在重视中小学教育的同时,也重视群众教育的问题。群众文化教育,主要是通过组织群众上夜校、冬学,参加成人识字班、妇女识字班和读报组来进行。各县都成立冬学委员会领导这一运动。冬学就是利用冬闲季节,把农民组织起来,通过夜校进行抗战形势、民族独立和文化知识教育,以提高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。夜校、识字班都实行“小先生”制,发挥小学生的作用,组织“小先生”深入田间、炕头,教农民识字。1944年11月统计,蓬莱县西北部新解放区群众踊跃上冬学,8个村的冬学就有540名群众坚持学习。栖霞县为了加强对冬学、夜校的领导,成立了冬学促进会,培训冬学教员200余人,翻印冬学课本16万册、国防常识课本和国防语文课本7500册,分送到全县各村庄。为了提高政治觉悟,各县还经常利用“五一”、“七一”、“七七”等重大节日,举行庆祝会和纪念会活动,联系实际对群众进行形势教育、爱国主义教育和抗战必胜的教育。

  

责任编辑:胡金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