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 今日天气:
您当前的位置 :党史网 > 党史宣传 > 纪念活动 正文

军民抗战奇迹:敌军眼皮底下建西海医院

2015-08-11 16:07:15
地下医院当年用于磨药的石臼
由鲁健根据回忆创作西障郑家村郑耀南家地道图
西海地下医院王门村洞口遗址近照

  胶东在线网5月11日讯(记者侯嘉伟)一个普通的水井口,下面却是纵横相间的地道,里面连通着的是一个个救治伤员的医疗区,最近的医疗点据敌人据点不足5里……这就是这些在敌人脚下的地下医院,为抗日军民提供了可靠的医疗保障,成功救治了2000多名伤病员,在胶东敌后战场上创造了罕见的奇迹。

  5月11日下午,“胶东红色文化”——网络名博烟台行来到当年西海地下医院的中心医疗区——莱州王门村,近距离感受当年军民在敌后战场上创造的罕见奇迹。

  当年这个村距县城敌据点仅15里,共挖了7个进洞口、十几个出洞口,建大小病房25个,可容纳140多名伤病员,为救治伤病员提供了可靠的医疗保障。

  如今,经过70多年的沧桑变革,当年抢救伤员的生命通道已经坍塌,只留下一个孤零零的井口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艰辛。

   躲扫荡地下挖出6个医疗区横跨40个村庄

   建立秘密交通线打通地上地下生命通道

  1942年11月初,为应对日伪军对大泽山抗日根据地的“拉网扫荡”,西海军分区决定将卫生所等撤出大泽山区,分批转移到掖南县郝家、临疃河、柞村和掖县王门、郑家埠、高郭庄近40个村庄,隐蔽开展工作,军民称为地下医院。地下医院共设6个医疗区,北掖有王门、朱旺、西北障3个医疗区,南掖和南招各设一个医疗区,在大泽山所里头村设立休养区。中心医疗区位于王门,收治重病号伤员。朱旺医疗区和西北障医疗区属于绝密区,离敌人据点最近地方不足5里,南掖医疗区则救治一些轻伤员。这些医疗区横跨40多个村庄,每个村庄都挖有地道、地洞,用于伤员临时隐蔽。

  根据上述村庄的实地情况,掖县和掖南两县县委提出“村村有地洞、个个能住人”的要求,所驻村庄党组织在卫生所工作人员和伤病员还没转移至村之前,便对群众进行了爱国教育和气节教育,发动群众,深挖地洞。各村纷纷在夜间挖洞,为卫生所的安全做好充分准备。同时,为防止敌人“扫荡”,将洞口设在锅灶下、箱子下、水井里、草垛里、猪圈里、坟丘里等隐蔽地方。

  其中,卫生二所驻西障郑家村,这个村党支部发动党员、军属50多人天天晚上挖地道,先后挖了6条地道,长达800多米,可容纳二三百人。卫生所机关驻王门村,距掖县城仅15里,该村挖了挖了多条地道,7个进口洞、十几个出口洞,建大小病房25个,可容纳140多名伤员,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在村东头李绍顺家,洞长有500米,设了10个病房,可容纳60余人。

  据掖县籍革命先烈郑耀南同志的女儿郑梦华回忆,地下医院的工作人员和村民曾在此挖地道,她还记得女八路韩淑美、王世典、范淑香、杨晓宇等都和男人一样挖洞运土,郑耀南的夫人周修珍同志经常给挖洞的人烧开水、做夜宵送去。郑家村离平里店日伪据点只有6里,日伪军经常来袭扰,但医院从未暴露,就是因为有郑家村党组织和群众的掩护。

  同时为了及时安全地把前方转来的伤员送到地下医院治疗,卫生所还建立了一条秘密交通线。这条秘密交通线的路线是:从大泽山北麓消水庄联络站到郝家村转运站,向北途经高山、临疃河,翻过云峰山,跨过掖庙公路,经饮马池、郑家埠到王门中心医疗区,再分送到王门北面的西北障医疗区,或向西北越过烟潍公路到达朱旺医疗区。这条交通线最艰险的一段路程是云峰山,该山在掖县县城东南10里许,有三个山峰,中间高、两边低,当地人叫它笔架山。

  郝家村是伤病员出入院的中转站,伤员在此被接收入院,脱下军装换上便衣。轻伤员留南掖医疗区,重伤员转送到王门。郝家村和附近几个村庄组织了担架队,每副担架5个人,5个人抬、1个人带路并换手。为了安全,都是天黑后才出发,向北到达云峰山,从神仙洞东面的山凹里进山。山路崎岖,又不能照亮,遇到上下坡时要随时调整担架的高低,保持平稳前行。每次到达山顶时,即便是在寒冬腊月,担架员的衣服也总能被汗水湿透。

  伤员护理员与房东家人相称

   12岁孩童为保护伤员献出生命

  来到医院之前,伤员需要办理入院“手续”.“前线的伤员来此治疗,一律更换便衣,未经批准,不许出洞。”村与村、洞与洞之间不准发生横向联系,地洞的位置只有房东和医疗区领导知道。护理人员均是房东的“家人”,而且必须熟悉房东一家三代和左邻右舍的情况,还要准备一套“口供”,以应付日寇的盘查。

  同时,对村里的地主、富农及游手好闲分子约法三章,加强监督,使其不敢乱说乱动。保护伤员的安全成了驻地群众的自觉行动,青壮年主动为地下医院传递消息,老大爷、老大娘自觉监视村里的坏分子,儿童团严格地盘查过往行人。人民群众临危不惧掩护战士和伤员,12岁的李凤岗面对敌人的诱骗和恐吓,始终保守机密,惨遭敌人折磨,献出年轻的生命;村民穆宝钧家中住有伤员,被敌人抓住后,打得遍体鳞伤,仍守口如瓶。

  据当年的护士长王利华回忆,在王门村有一个双层地道,有一次伤员出洞晒太阳时,被一个反动伪属透过围墙的裂缝偷看到,向掖县城日军告了密。鬼子进村后逼着村民刨开了洞口。趁着敌人一时不敢下洞,医护人员一面把重伤员往二层洞转移,一面组织有战斗力的人准备抵抗。洞窄、拐弯多,转移很困难,还没转移完,敌人便开始向洞里打枪、扔手榴弹。鬼子还抓了一个村民在前面走,下了洞,走到地道中间,村民发现前面躺在侧洞里的来不及转移的伤员,便故意侧过身子挡住了油灯光,并推了推墙,说“到头了”,随后就把油灯熄灭了。跟在后面的汉奸、伪军你推我挤,抢着跑出洞口。敌人不甘心,准备用烟熏洞,刚刚点起火,听到附近有枪声,怕中埋伏,仓皇逃走了。

  时任西海军区卫生处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刘子坚的回忆录中记载:在医疗卫生条件异常艰苦和极度缺医少药的情况下,工作人员开始尝试着自己动手土法制造生产脱脂棉、蒸馏水、氯化钠等最普通的物品,甚至找出许多民间偏方来给伤员治病,比如上山挖草药,用荠菜酒止血,用大蒜治肠炎、痢疾,用生姜、大葱头治感冒,用艾蒿针灸关节炎等。

  就是在这样异常艰苦的环境中,西海地下医院成功救治了2000多名伤病员,为抗日军民提供了可靠的医疗保障,在胶东敌后战场上创造了罕见的奇迹。

责任编辑:胡金鹏